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展规划 > 工作动态

《黄石市工业转型和升级“十三五”规划》解读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2

         2017年是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经市政府审议通过的《黄石市工业转型和升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6月正式公布。这是我市指导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我市经济转型和体制完善关键时期出台的工业转型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关于《规划》编制的过程
  《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自2014年下半年起,就《规划》编制主要思路进行了密集调研,深入200多家企业,通过召开专题调研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完成了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与此同时,对“十三五”重大工业项目库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反复完善。
  2.初稿编制和意见征询阶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15年5月份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前期谋划、深入调研、形成初稿、专题研讨、多层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等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规划》(讨论稿)。
  3.深化完善阶段。《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专题听取汇报,会同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专门召开多次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区级部门同志共同商议,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稿。
  二、《规划》编制的背景及依据
  《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充分分析了黄石工业发展现实基础和面临机遇挑战的基础上,确定“十三五”期间工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明确工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加强了与国家、省级等专项规划的对接。主要参考了《中国制造2025》、《湖北省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等国家、省级相关规划,编制内容、工作思路充分吸收了国家工信部通过的《黄石市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文件(黄发[2015]7号)以及《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充分借鉴了智能输送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模具钢产业和智能模具产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指导意见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黄石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等专项规划内容,充实、丰富了规划内容,理清了相关思路,加强了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规划》的主要特点
  一是显著扩大工业规模总量。《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
  二是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为解决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不优的问题,《规划》提出,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湖北省行动纲要》,全面实施振兴黄石制造行动计划,到2020年,力争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特钢及延伸加工、铜及延伸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命健康),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了深入贯彻创新驱动的理念,《规划》提出,实施创新发展工程,激活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到2020年,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壮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站规模,力争在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取得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20%。
  四是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立足于黄石工业发展现状,紧扣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为抓手,分别从黄石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总体思路、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五个部分科学谋划了全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和升级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市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内容包括“十二五”全市工业发展回顾、“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二个方面。
  第二部分,“十三五”工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围绕“产品走向中高端”、“构建产业价值链”,以振兴黄石制造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龙头、抓产业链、抓园区、抓招商、抓重组、抓创新、抓保障、抓服务,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质效竞争转变、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四新经济”发展,加快实现“黄石制造”向“黄石智造”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黄石工业升级版,全面营造有利于新经济繁荣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之都,全力打造“五个基地”,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
  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沿江和西部制造两个工业密集带,构建以“两区两带”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发展目标:主要分为四大项:一是规模总量目标、二是产业发展目标、三是创新发展目标、四是绿色发展目标。规模总量和产业发展目标中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产业发展指标,与我市已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完全保持一致。创新发展目标主要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提出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与市科技局进行了衔接和沟通。绿色发展目标是依据我市实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提出的五年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十三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重点任务。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二是做优做强传统产业。三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四是加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其中每一个发展产业下面均以专栏的方式列出了“十三五”重点支撑的发展项目情况。
  一是在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我市主要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黄石特色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抓好六大板块:印刷电路板、平板显示、应用电子、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业物联网。目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是十三五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循环经济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四个方面为发展重点,十三五要打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我市十三五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依托汉龙汽车、中兴派能、劲锋锂能等企业为龙头,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全产业链。
  新能源产业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为契机,大力支持光能、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以新能源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二是在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方面:主要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做优做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三大传统产业链条,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如:有色金属产业重点抓好铜产业链延伸加工和高端铝型材精深加工;黑色金属产业重点围绕国家供给侧改革机遇,去劣存优,提质增效,做优做强钢铁延伸加工以及提升模具钢产业链水平,力争十三五有色、黑色金属延伸产业集群产值均达到千亿元。新型建材产业主要以促进传统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建材产业方向发展为方向,推进水泥行业环保转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发展绿色节能产品。
  三是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方面:主要培育装备制造、智能模具、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其中:
  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输送、高端数控装备、高端农机装备、冶金、建材装备、高效换热交换、节能压缩机、电力智能化控制等9大装备以及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
  智能模具产业主要以挤出模具和智能化模具为发展重点,十三五要逐步巩固挤出模具全国领先地位,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制剂,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生物提取制造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主要以做优做强服装业、改造提升纺织业和拉长产业链为重点。
  食品饮料产业以饮料酿酒产业为主,以特色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粮食与食用植物油加工以及畜禽肉类及水产品加工为补充,打造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四是在加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主要是打造综合服务、大数据、创业、研发、检测、电商交易、人才技能培训等七类服务平台,培育2家国家级服务平台、5家省级服务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平台。
  第四部分,“十三五”时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主要体现在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创新发展工程,激活产业创新发展动能;二是实施技改升级工程,加快企业技改提档升级;三是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互联网”转型;四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五是实施品牌制造工程,强化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第五部分,“十三五”时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二是强化产业发展精准施策;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四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五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从“中国挤出模具之都”到“中国模具之都”的跨越发展。